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

如果少了那個人 Life without that person...

今天收到了一位姐妹轉寄來的文章,劉墉先生寫的《如果少了那個人》,看完了以後覺得心裏有一股淡淡的酸,淺淺的愁,也讓我想起過去這兩三個星期在家裏坐困愁城,雖然放假卻無處可去,於是拚命拿老公開刀,弄得他自嘆不管做什麼説什麼都不對,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。。。當我硬拗著要和女兒擠一張床卻被她以睡不着為理由請回自己房間,老公雖在睡夢中仍然記得拍拍我歡迎我回到屬於我們倆的窩。。。想想如果哪一天我們其中一個人不見了,另一個人的日子該怎麼過下去?是不是像文章裏所説的,有兩個人共同記憶的事情都避免去碰觸,生命中曾經欣賞的東西、曾經驚艷的事務都不再美麗?還是讓兩人過去攜手走過的路、一起營造的回憶、一同編織的夢想成為支撐另一個人繼續往前走的動力?

緊緊抓住手上的幸福,用心讓生命中的每一刻都留下美麗的回憶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如果少了那個人 
劉墉

  小時候,夏天的傍晚,母親常會做花椒油。先把麻油燒熱了,再撒下一把花椒,拿鍋鏟用力壓,劈劈啪啪地發出一種特殊的香味。聞到那香味,我就知道,爸爸要下班了。
   「醋溜冬瓜」是爸爸最愛吃的,清清淡淡的冬瓜湯,浮著一片花椒油,據說有消暑的功用。一直到現在,我都能記得,淡黃色花椒油,在燈光下反射出的圖案。還有那黑色的花椒,不小心咬到時辣辣的味道。
   從父親在我九歲那年過世,不知為什麼,母親就再也不做「醋溜冬瓜」。
   只是,每到夏天的傍晚,我總想起那道菜,想了三十多年,有一天,我忍不住地問她:「做一碗醋溜冬瓜好不好?」
   八十七歲的老母一征:「什麼醋溜冬瓜?」
  「這是以前爸爸活著的時候,妳常做的那種湯啊!」
  「那有什麼好吃?」她把臉轉過去:「早忘了!」
  
   多年前,住在灣邊的時候,屋後是樹林,林間有一條小徑。一對鄰居老夫婦,常在其中散步。
   「別往樹林裡扔東西,小心打到老人家!」我總是叮囑兒子。因為很少有人去林子,兒子常拿樹幹當目標,往裡面擲石子。
   「現在不會打到。」兒子照扔不誤,還不服氣地說:「誰不知道他們五點才出來!」
   秋天的黃昏看他們特別美,尤其是下雨的日子,樹幹都濕透了,成為黑黑的一根根,黃葉淋了雨,就愈黃得發艷了。兩位老人家緩緩走過,一雙傴僂的身軀,兩團銀白的頭髮,還有那支花傘,給我一個好特殊的感動。
   有一天,半夜聽到救護車響,兩位老人就只剩下老太太了。老太太還是自己開車出去買菜,呼朋喚友地開派對。只是,總見她在門前走來走去,卻再也見不到她在樹林裡散步。
   有一天,我問她:「好久不見妳到後面散步了!」
   「散步?」她搖搖頭:「沒意思!」
  
   自妻退休,就常在書房陪我。我寫文章的時候,不能說話,她只好
默默地整理帳單、資料。怕她無聊,上次離家前,我特別拿了一本《鴻,三代中國的女人》,交給她:「這本書寫得不錯,我走了,可以看看。」
   她居然接過書,就開始讀。我離家前不過兩天,她一邊陪我,一邊看,居然已經看了三分之一,還發表評論,說:「寫得很冷,但是感人,非常好看。」
   兩個月之後,我回到紐約,走進書房,看到那本書。「覺得怎麼樣?」我問她。
   「噢!? 還沒看完。」
   「看了多少?」我翻了翻,翻到一個摺角。
   「就看到那兒,大概三分之一吧!」她抬起頭:「不陪你,書有什麼好看呢?」

   一碗可口的醋溜冬瓜、一條幽幽的小徑、一幅美麗的圖畫、一本好看的書,如果沒有了那個人,就不再可口、不再可走、不再美麗、不再好看!

   當習慣了兩個人一起吃飯,習慣了兩個人一起看書,習慣了兩個人一起回家,習慣了兩個人一起發呆,習慣了兩個人一起喝咖啡,習慣了兩個人一起。。。。。
   開始一個人,很多快樂都不再了。
   請珍惜你身邊所有,把握任何一個美麗的機會,失去了就不再了!

1 則留言:

  1. 好文!謝謝分享!
    曾有過自己一人漫遊維也納的經驗,過去總期待一個人無拘無束的自由行,沒想到,沒有旅伴的旅途,竟是如此乏味!,
    人生旅途,又何嘗不是?
    我們都是有福人,Two heads is always better than one.

    回覆刪除